美国大学教育的宗师德国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持久地困扰着中国的教育界。即使在今天,这个问题依旧具有时代的价值意义:它拷问着中国的教育家们、激发着仁人志士们的万般回答、指引着中国教育努力的方向。
美国教育理念源于德国?
谈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公众的目光普遍转向欧美国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每每谈及这些名字,教育改革家和莘莘学子们的眼中总闪过憧憬的光芒。而实际上,正本需清源,美国的教育模式,其指导思想实则根源于德国的教育理念土壤。
“源于德国”
美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名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所诞生于1876年、建于巴尔的摩的新型大学,由丹尼尔科伊特基尔曼领导开设,尤为使人关注的是,它非常明确地模仿了威廉·冯·洪堡的教育理念,其执教的老师也多在德国的大学接受培养。那么,这种神秘而经典的“德国大学教育理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简而言之,分为两点:其一为“教育与宗教脱钩”;其二为“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为一体”。
教育与宗教脱钩
第一点“教育与宗教脱钩”不难理解,但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来看,我们才能窥见这一提法在历史中的冲击性:
1877年,一位生物学教授被阿默斯特学院解雇,只因为他将生物学视为一门科学而不是“an absolutely depaendent product of an absolutely independent and spiritual creator(绝对独立精神创造者的产物)”。
阿默斯特学院
不容忽视的是,神学对教育的影响是持久、广泛而深远的,在历史上形成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性,同时教育的内容也浸透了宗教学说的说教。即使在教育摆脱了宗教神学的过分干预后,教学模式也被固化为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而非探究,作为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教也依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再后来,教育模式更是被国家主导所代替。而德国教育理念用“教育的独立和自由”撼动了美国教育界从属于强权的传统思路,更进一步,用“研究与教学相合二为一”的方式触发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改革。
教学与研究结合
第一点就简单介绍到这儿,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二点上,来理解它的具体涵义:
“根本目的在于,提倡科学并非已经发现的事物,而是永远不会完全发现但要不停探索的事物)”今天的人们也许认为这一说法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但这一思想在那个时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树立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里程碑。后面我们将结合美国大学模式的转变来详细地谈这个问题”。
在现代英语中,表示“大学”含义通常有两个词,college或者是university。在日常用法中,一般将它们区分为“专科/专业学校”与”本科/综合学校”。事实上,college与university的区别象征着教育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
美国早期的大学一般都称作college,以教学作为主要且唯一的功能,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作“学院制”。学院制表现为:教师专注于从事教学工作,允许学生参与到共同管理学院的活动中来。此时的大学只开办本科教育,“研究工作”则属于空白,受教的学生群体数目庞大。
后来,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为标志,在学校领导层的大力推动下、伴随着留德归来教师队伍的壮大,现代的教育理念由德国传播到美国、并大量付诸实施而扎根。吊诡的是,发源自德国威廉·冯·洪堡的现代教育理念,却在美国这片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实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教育也广泛地兴办起来。由于筛选标准比本科教育更为严格,因此研究生教育成为了精选研究人员的最重要手段。研究生普遍、深入地参与到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中来。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圈。
威廉·冯·洪堡 肖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早期教育史中,威廉·冯·洪堡提出,大学应专心于学术研究而非与职业的对接实践,这一指导思想反而在美国得到了最好的践行。美国大多数的私立大学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及其它自主权,一些公立大学也效仿私立大学的办学模式、力求实现财政的独立自主。洪堡的教育理念在这些社会案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