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国内也有儿童版
前言:美国的“21世纪核心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和欧盟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中“网络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素养。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有提到是孩子需要掌握的这项综合能力。
但是,“网络素养”具体怎么教却是一个大问题,今天这篇文章中,方可成老师介绍了华盛顿大学的一门课程《抵制狗屁》,以及来自蜂窝儿童未来实验室的大嘴老师也介绍了他们做的儿童版《抵制狗屁》课程,一起来看。
华盛顿大学:抵制狗屁课
文 / 方可成
开一门媒体素养/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是我的心愿之一。这件事情已经有一些人在做了,而且有的人还做得非常酷,比如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门《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课名直译过来大概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分辨并驳斥狗屁”。
这门课由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开设,目前是一个学分,明年计划拓展到3-4个学分。授课老师是生物系的Carl Bergstrom和信息学院的Jevin West。
信息学院的老师讲这门课是很自然的,之所以还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师参与,是因为这门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关注的是科学中的狗屁,诸如用数据说谎、科学研究中的偏见和谬误等。
01
什么是“狗屁”
两位老师是这样定义“狗屁”的:
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驳斥狗屁指的是公开批驳有问题的东西。驳斥的对象其实比狗屁更广,还可以包括谎言、背叛、诡计和不公。
在大学课程的名字里面使用“狗屁”这种粗俗的语言,自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在课程网站的问答部分,两位老师也作出了解释。他们说,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词,如果觉得“bullshit”这个词太粗俗的话,就用“bull”吧。不过他们也表示:
实话说,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词的粗俗。毕竟,粗俗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我希望对你的说法表达保留意见”远没有“你这就是放狗屁”有影响力。
这门课的培养目标包括:
对你的信息食谱中出现的狗屁保持警惕;
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狗屁,能够识别出来;
能够准确说明为什么一则狗屁是狗屁;
能够在统计学或科学专业的人面前给出对狗屁的技术分析;
能够在迷信的阿姨和不自觉间表露出种族主义的叔叔面前分析狗屁,让他们能听懂,并且有说服力。
两位老师表示: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肯定是你整个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应用范围最广的能力。
02
怎样教大家分辨和驳斥狗屁?
当然,在这个粗俗的课名之下,是非常严肃的课程设置。
两位老师在课程网站的教学大纲页面(http://callingbullshit.org/syllabus.html)公布了全部的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以下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在引言部分,课程使用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arry Frankfurt的文章《On Bullshit》。其实他出版了一本书就叫《On Bullshit》。南方朔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台湾出版的时候用的书名是《放屁!名利雙收的捷徑》,在大陆出版的时候则用了非常保守的译名《论扯淡》。
第2周引入了一些常见的分辨狗屁的方法。第3周介绍的是孕育狗屁的生态系统,比如社交媒体如何促进了狗屁的传播,再比如TED演讲有时候兜售的是高端狗屁。
接下来的几周,课程从统计学和逻辑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一些狗屁的类型,包括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中位数和平均数、“检察官谬误”等。课程还单独辟出一周介绍了数据可视化中常见的误导。
第7周的大数据部分,关注的是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光鲜外表之下,“垃圾进、垃圾出”的现象,以及对机器学习的滥用、具备误导性的参数等。顺便说一句,这一周的扩展阅读材料正是会员通讯046介绍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其后几周深入科学研究领域,介绍了“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掠夺性发表(Predatory publishing)”等概念,以及学科之内、学科之间互相批评的伦理。
第11周是关于假新闻的。内容包括假新闻的经济驱动、回音室效应、如何进行事实核查等等,都是新闻实验室经常谈到的内容。如果这门课开设在新闻学院,那么这方面的内容足够扩展成整整一门课了。不过因为这门课的重点放在了科学上,所以新闻方面的内容被压缩到了一节课。
最后一周讲的是如何驳斥狗屁。针对不同的受众,需要用到不同的策略。这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传播学中的说服效果研究,如果开设在传播学院同样可以拓展成整整一门课。
03
课程材料开放使用
这门课在2017年春季学期是第一次开设,它很快引起了网民及媒体的注意。很多人问:你们开这门课,是不是受到川普上台及“后真相时代”的刺激,想做点什么?
两位老师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他们从2015年就开始准备这门课程了。“虽然这门课程今天看起来非常及时,但是我们不会评论当下的美国和世
界政治。我们认为,如果人们可以识别出各个政治派别生产的狗屁,那么每个人都能过得更好。你可能不同意我们关于政府大小,以及美国干预国际事务的看法,没关系。我们只是希望,不管你的政治观点如何,你都可以抵制狗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知道如何更好地判断信息,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好的集体决策。”
在华盛顿大学,这门课极受欢迎。选课开始后,160个名额很快被抢光。两位老师收到了许多来信,以及出版社的出书邀请。
两位老师特别强调:欢迎其他学校的老师使用这些材料,开设课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注明出处,二是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英文世界里也有类似的说法——Brandolini定律:驳斥狗屁所需要的能量比创造狗屁需要的能量高了几个数量级。不过,两位老师认为: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人们不善于分辨狗屁。如果这门课可以使得更多人意识到身边大量存在着狗屁,并且学会分辨和驳斥狗屁,那么这条定律或许会发生改变:狗屁将变得越来越难以传播。
蜂窝儿童未来教育:抵制狗屁儿童版
文 /大嘴
教孩子之前,我们先要制作一把尺子。
在教孩子网络素养的过程中中,我们不停地完善我们的网络素养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叫做教学大纲。
我们搜索到欧盟/美国/香港等的网络素养指导标准,又结合目前中国孩子遇到的实际网络情况所构建了蜂窝的网络素养框架:
里面包括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网络公民,面对碎片化信息与复杂的事情,孩子所要的能力更像是一个网,而不是一个树枝。
01
怎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把网络素养变成一张张技能卡片。
我们把网络素养中每一类能力拆分成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变成知识卡片,我们叫做网络素养超能力。
比如,孩子在网上查到一个信息后,要不要相信?这时就会有一张超能力卡片:追查信息源,让孩子了解每次获取信息,都需要进一步追查信息源是否可信。(和成人的“抵制狗屁”很像吧!)
但不可能只靠这么一张张卡片就能让孩子学会网络素养,这样不仅枯燥无味,也无法让孩子把学习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学习中来。所以,直播课才是主菜。
02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并且挖坑!
我们是网络直播教学,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孩子有关闭窗口选择不听的权利!
所以,我们的课程全部是基于孩子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入超能力卡片,一遍遍地进行训练,既能解答孩子的问题,又能让孩子把在解答问题时使用网络素养的意识变成一种肌肉记忆。
用蜂窝家长的话来说:“围绕一个目标步步设陷,不用说教,可以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网络是什么,能拿来做什么,很贴合孩子的接受方式。”
嗯,我喜欢“设陷”这个词语!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好处是:
问题来自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找到孩子的学习兴趣。
能有一个切入点,与孩子探讨问题之后的广阔天地。
问题一次次地被解决,能让孩子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建立了孩子的问题库,再由孩子投票出最喜欢的问题作为课程主题,其中一次票数最高的居然是“人生有意义吗?”
报名我们课程的的一个家长十分震惊,私聊了我。“很担心孩子胡思乱想呀,万一虚无了、以后想自杀了怎么办?”
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相反,如果我们不回答孩子这个问题,那才可怕,因为问题会一直在他的心里。我们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问?他是不是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我们一个同事说,多希望小时候也能有人用这么认真的态度和她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是怎么把“人生有没有意义?”变成一堂课的呢?
首先,我们让孩子尝试给“人生”和“意义”两个词语下一个定义。
每个孩子在谈“人生”与“意义”两个词语的时候,也许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需要让孩子有一个共识。
接着,我们给孩子播放了一个街头采访的视频……发现大多数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并且也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而在谈“人生”与“意义”的时候,这两个词语是抽象的,怎么谈都感觉很虚无,所以我们就具象地来和孩子定义“人生”与“意义”。
比如,人生是杯子,而意义是水,具象之后,就能进一步展开探讨~
我们会持续提问,而不是给孩子一个答案:
p>
在你刚刚出生的时候,“人生”里装了多少“意义”?
现在,你的“人生”里有多少“意义”?
从0-10的刻度里,选一个刻度是多少?
你希望自己将来的“人生”里装多少刻度的“意义”? 和现在不一样的话,为什么?
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不会让他们走到虚无,反而更具象,更摸得到了。
最后,我们来了一个反转——人生一定要有意义吗?
这个雾霾做成砖的小哥说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他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但在课上,孩子们都觉得这些本来没有意义的事情,意义却很大。)
好了,课程的最后,我们问孩子:如果你觉得人生有意义,那就思考现在觉得最向往的人生意义是啥,把它画到最远处;思考这一路里,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是啥?
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从最有趣的事情开始玩儿吧!
这就是整堂课的过程,我们基于框架循序渐进地和孩子一起探索,看似有答案,可最后的答案都是孩子自己的思考果实,这样的探索过程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能60分钟不走神的原因。
这里还有一个视频版。
03
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学习
我们的课程群叫“00X号初代机”,上课的老师叫舰长,协作助教叫副舰长,我们进行了人格化定义,让孩子学习的过程变成舰员登舰。
登舰的目的是挑战互联网上上的黑恶势力!十分有仪式感,每一次开始之前大家都要确认自己是“地球公民”才开始作战!
作战结束,孩子还能收到“全场最佳”总结……(类似守望先锋,从多角度评价孩子的表现。
是的,我就是要造反的副舰长。以至于前几天在线下见到我们一个舰员,他很生气,觉得我是造反副舰长,不理我。
之前还出现了反叛军和正义军,孩子互相之间组了一个QQ群,把我和舰长拉到不同的群里,正义军给舰长出谋划策,还画出了思维导图。
同时我们反抗军也不差,直接用思维导图打舰长的脸,舰长管理得十分不好啊!
这么有趣的课程,一定很多人参与吧?!
抱歉,真没有!!!
看了前面的内容其实就能发现,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孩子的学习体验,而我们忽略了一点,家长才是课程的买单方。如果家长不觉得网络素养对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孩子再喜欢也是没用的。
这里发生了一个趣事,有一个跟着我们一起学习了几个月的孩子,他的名字叫皇马,发现我们一直没有新孩子来上课,他十分焦虑。
他拉了一个QQ群,在里面帮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去教成年人网络素养,或者为一些机构进行员工网络素养培训。甚至在上直播课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同学拉到旁边,一起上课,他同学也十分喜欢。不过他同学的总结也正好是我们出现的问题:“我喜欢啊,不过我妈肯定不会为我报名的。”
我们的孩子如此的喜欢我们,同时,他们开始与不同地方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协作,讨论如何帮我们找到更多的用户,他们真的践行了网络素养!想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种教育者的欣慰感。
本文来源于:新闻实验室。有删节。想了解更多?欢迎到本文作者方可成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和大嘴老师的【蜂窝儿童未来ID:fengwoschool】了解。
问对教育,致力于为学校服务。主要业务有:学校文化设计(包含MIS、VIS、BIS、EIS四套系统)、教师培训(可小班定制)、校长培训(可小班定制)、校本课程研发、教育类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策划等,有需求请来电咨询:18980032123(许老师) 18628330132(唐老师)
问对教育学校文化设计案例:
在石家庄,有一所公立小学,从不谈变革,但变革正在发生……
成都,有所公立小学,为你,千千万万遍……
百年晋小,始终走在朝阳的那一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问对微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