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毕业典礼白人学生的人生起点华裔学生的人生终点

顾颖琼博士说天下点击左上角关注顾博士 

最近美国华人状告哈佛大学录取标准歧视亚裔,很多高分亚裔帅哥美女不能如愿进入哈佛等美国名校就读,尽管亚裔在哈佛本科比例已经超过20%,但是按照华人的传统学业为重,只看成绩的想法,这个比例应该远超20%,至少50%,可是为什么哈佛要限制爱学习的华裔被录取呢?爱学习有错吗?

1

美国有一个说法:美国大学毕业典礼: 白人学生的人生起点,华裔学生的人生终点

下面的数据统计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

这是华裔美国人生活中苦涩暗流的一部分,众多名牌大学的华裔学生发现,他们所熟悉的知识或者考试精英即领导的制度在毕业后便陡然终结。华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大约5%,但在企业管理层中仅占0.3%,在董事会中还占不到1%,在大学校长中占约2%。在财富500强企业中,仅有华亚裔CEO。

学业上优胜的中国学霸们,却在职场遭遇“竹制天花板”——顶着勤奋的刻板印象,被压制在美国同事之下,成为隐身人。

“如果你是华裔,你需要上一所顶尖的大学来才能获得一份高薪工作。但即使你获得了一份高薪工作,那个全家都是普通州立大学毕业的白人可能不知不觉就爬到了你上面,仅仅因为他是白人。”

如果断言任何华裔都不擅长创造性思维或不愿承担风险,显然是种族主义的观点。但如果说一个在教育上向来注重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灌输的群体,在整体上不大可能造就很多倾向于挑战当权者、或打破传统行事方式的人,那么这只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观察。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异常清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距是从毕业典礼开始的,美国学生视毕业典礼为人生起点,因为毕业了意味着可以开始大展拳脚做一番事业了;而毕业典礼几乎是亚裔学生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此后就再无建树和成就了。 


2

在一位华裔的自传里面写到:

上个世纪90年代,当詹姆斯•洪还是伯克利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时,他到IBM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面试。一位年长的华裔研究员看了看洪的简历后,一言不发地站起来,走去关上办公室的门,他说:“我们这一代用尽全力离开家,来到这个国家读研究生,是因为我们想给你们这群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事实却是,如果你得到了这份工作,你将会和我们这一辈遭遇同样的天花板。他们只当我是一个亚裔博士,永远不是做管理的料。你将会得到一份工作,但是你不要接受它。你们这一代必须比我们走得更远,否则我们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位研究员谈的正是所谓的“竹制天花板”,用于维系美国大公司金字塔状的种族结构。在其中,许多华裔位于金字塔底层,少数位于中层,而几乎没有人位于高层,掌控领导权。

美国企管中的不同种族占据各自位置的结构如同金字塔,界限分明很难打破,大部分华裔处于底端,少数处于中间管理层,进入更高领导层的屈指可数。相对看不见的透明天花板,“竹子天花板”是看得见而且很难逾越的。

3

为什么华裔的孩子会表现如此?知乎上的一段话也许可以解释。

因为孩子的外部环境(西方社会)和自己的内部环境(东方家庭)差异巨大。假如这个内部环境还明显弱势于外部环境,为外部环境挤压,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承受不住这个压力,从而倾向于去盲目迎合外部环境,以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这就很容易产生抛弃自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情况,这是很多海外华人身份认同问题的根源


这个问题假如发生在中国,父母仅仅因为长得不好看、穿的不好看、做的工作不光彩,身有残疾而不幸遭到孩子的嫌弃的话,那么被嫌弃的也许仅仅是父母,而不会牵连到民族问题,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渠道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所以父母只代表父母他们自己。但发生在海外出生的ABC身上,就很容易演变成对父母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的嫌弃。因为对于海外成长的华人来说,他们没有其他途径,只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环境可以成为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的通道。假如这狭窄的通道给他们呈现的不是一个正面的印象,外部环境也不会修正这个印象(甚至变本加厉去扭曲和丑化这个印象),那么他们对父母背后的文化的认知就容易以偏概全,从而扭曲。

就我在美国观察的经历来看,上一代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后代的民族自尊心。假如父母在海外混的比较体面,有地位,受人尊敬,没有因为身份地位而受过太多委屈的话,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就会比较完整。他们的孩子也一般会比较自信,受到民族问题影响时也比较容易排解。

这种家庭有些甚至还会带孩子在中美两国都接受教育,因为他们知道,真正能为孩子带来益处的,并不是“海外华人”这个身份,而是由“海外华人”身份带来的见识更大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孩子能有多种文化背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根基,这才是真正能让他们受益的事情。有这个教育意识的家庭,孩子对中美两边的认知都能比较完整,中英文都能学的比较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能做到理解和尊敬父母的文化背景,和当地人的关系也能有比较好的处理。

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内部环境(家庭)足够坚挺,没有比外部差太多,孩子自然愿意信赖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文化,将之作为内心的依托。而这样的人因为通晓两国文化和语言,见多识广,教养良好,也不容易盲从,看上去更加自信,其实是会让美国人更加敬畏的,不会轻易被轻视。

但假如父母本身地位较低,来美国后不是非常如意,过去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稳定环境被打散,漂泊无依。甚至有些语言还不通,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明显与当地人隔绝。各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这样家庭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缤纷多彩的西方社会,膀大腰圆的伙伴同学,回家看到的是渺小封闭,一点也不cool的原生家庭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所以,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家庭的年轻人就很容易叛逆,看不上自己的祖辈,进而看不上自己的祖籍,特别忙着挤进西方人的文化和圈子了。

这种家庭的年轻人很多藐视中国文化,拒绝学中文,拒绝和父母用中文说话,拒绝参与父母的家庭聚会,甚至长大后和父母老死不相往来的都有。(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华人家庭,只会讲英语的儿子自己单飞,和家里失联多年,杳无音讯)

但又因为他们漂离了自己的身份,骨子里缺乏自信,再加上一身黄皮肤,自然也不会被当地的圈子看上。这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纠结的香蕉人”。

其实归根结底而言,还是本身能力不过关 , 美国有歧视,但是更多的是机会,您觉得呢?

往期热文

1.   崔永元 |  比美国人斯诺登还伟大的中国人

2.   知道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回国真相后,我泪流满面!

3.   冯小刚的仇穷! “精英”没有良知才是中国的悲哀!

4.  美国人穷的连避孕套都反复使用,中国美女3000一天!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