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美国大学本科新生录取的招生方式新的审核方式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本科有二种不同的招生方式,一种是Early Decision(具有约束力的提前 录取,简写为ED),一种Regular Admission(常规招生,简写为RA)。 

Early Decision(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 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政策主要是针对已经选好第一志愿的高年级学生准备的。它要求申请人 在高中三年级(美国的12年级)的上学期(美国的秋季学期),甚至更早就提出入学申请。申请截止日期 一般为11月1日(DEADLINE 11/1),录取通知一般在12月15日之前,该录取通知是一纸具有约束力 的录取合同。实行该项招生政策的学校在接到申请材料之后,优先决定是否录取。申请人一旦被录取,就必须进入该项校学习。一旦向一所学校提出了ED的申请,申请人就不再享有向其他学校 申请ED的权力了。当然,如果没有被录取,申请人的材料自动进入常规招生序列中。

Regular Admission (常规招生) 常规招生是标准的招生方式,它要求申请人在某个截止日期前(一般从12月底到2月底不等),将 申请材料提交给所申请的学校。过了截止日期后,学校的招生部门在一段时间内,审查所有的申请 材料。大约在3月末4月初,申请人会接到学校是否录取的通知。由于要考虑新生的组成结构,学校 在做出最后的录取决定前,还要对所有的入学申请进行了一次复核。

 大多数学校在3月末到4月初这段时间内,会向在常规招生过程中提出申请的学生发送通知,被 录取的学生必须在5月1日之前给予答复,随后录取决定生效。对大多数顶尖大学来说,这意味着 申请人可以在5月1日前做出选择,决定是否入学,并将自己的决定通知录取他的学校。在此之前, 申请人还可以等待其他大学的录取通知,而不必急于马上就学校的录取通知做出答复。

那么,各个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呢?

顶尖学校招生采用所谓全面考核(Holistic)的方式——要求每一位申请人提交诸如个人信息、申请论文、平时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等各式各样的材料。申请学生通常会参加大学信息发布会、参观校园、预约面试等招生活动。整个申请犹如撰写一部自传,全面展示理想、信念、成就等心路历程。申请人殚精竭虑地撰写个人陈述、事无巨细地描述课外活动、绞尽脑汁地回答刁钻难题。他们把自己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灵魂,赤裸裸地分享或者说暴露在学校的招生办眼前。

有人说顶尖名校寻求的不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新生群体。在众多的合格申请人中,学校不会遵从一个单一的、定义明确的“最好”的概念。他们追求的是平衡。他们只是努力把各种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

这对学生而言就像撞大运。这一年学校橄榄球队毕业了几个后卫,那么具有校队替补水平的球员就有了更多录取机会,而下一年学校乐团走了个小号手,那么申请人之中小号吹得好的就有福了。孩子们根本无从得知学校对其具备的某项特定才艺是否需求迫切。

难道大学招生难道真是一个不可预测,暗箱操作和令人失望的博彩过程吗?

典型程序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以杜克大学为例:如果某大学当年共有15000个申请者,那么,招生办至少10万件各种申请材料。这是因为,每一个申请者需要分别提交几个部分的申请材料。虽然各学校设计的申请表格各式各样,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差别不是太大。

 1. 第一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出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等。

2. 第二部分,往往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有人也称为小文书),一般每个问题都限制在200到500字之间,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但又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3.文书

4.高中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旬,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5. 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有顾问和两名任课老师的推荐信,也有的大学不一定要求有推荐信,如加州大学系统(UC)。

6. 有的考生还有面试报告。

7. 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8. SATⅠ或ACT、SATⅡ单项考试成绩。


招生过程,包括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工作:

1、由20来个“第一读者”将所有的申请材料读一遍,并写上自己的审核意见。杜克大学的“第一读者”包括退休的招生办人员、本校的教职工、有招生经验的校友、在读的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

2、每一个招生办有一部分专职审读人员按地区划分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地区代表”。每一个“地区代表”负责阅读、审核、筛选所有本地区申请者的材料,并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者的材料就保证至少经过两个人的阅读、审核和筛选,避免个人的成见或偏见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误选。

3、 从这些申请材料中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主任最后定夺。通常来说,如果两个审核者都在申请材料上用绿色的笔签署了“录取”的强烈推荐意见,一般就能通过主任的审核。当然,也有少部分主任可能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

4、把25%~30%的最弱的申请者剔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副主任最后审定。这些被拒者,必须是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的申请者,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有不同意见——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在两个审核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副主任也用红色的笔签署了“拒收”意见,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5、除了5%~8%那 一部分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30%那一部分绝对不能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筛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由各学院的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除了教授和招生办的人员以外,还加上学生代表;有的由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理工专业的申请者的工作。为了避嫌,各个“地区代表”一般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筛选委员会由什么人员组成,其成员一定是单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进行票决。

6、筛选委员会成员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评审意见,如果出现争议,再参阅原始的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中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重点步骤。  

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数十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有些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点或者是特长的优秀生其实是差生。

大学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都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去发 掘申请者的潜能:该申请者曾经给他(她)的高中和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她)将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在教室、球场、校园、社区……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能够给校园带来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带来什么?

第二类、可以称之为“短木板法”

1、先由“地区代表”去阅读各自管辖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这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挑选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把25%~30%的最差的申请者“过滤”出来。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GPA。这儿GPA是大学重新算过的。在比较课程难度时,因为各个学校的GPA计算方法不一样,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曾经见过一个全A学生,没有AP和高难度课程,连州大都在WAITING LIST上。

2、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进行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申请者;然后,把剩下的约55%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第二轮刷掉的是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够的。各个大学对这一条的线定得不一样。中国家长常常问分数线是多少?我们看到的只有前一年25%到75%学生的分数段。

3、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过滤掉约10%的“漏网”的不合格申请者。

4、由最高级别的审核委员会对剩下的40%~45%的“幸存者”进行逐个讨论、互相对比、严格审核、认真筛选。

不管这个委员会的名字叫“招生”也好、“审核”也罢,它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审核机制,与上面介绍的筛选委员会的情况基本相似。

第三类、积分制

Reader先阅读材料。根据每一项的积分择优录取。前两年网上流留传过一个贴,叫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公式。 这个贴的最先雏型是2011年发表在Princeton Review上面的一篇文章。后来越传越细化,洋洋洒洒几十项, GPA几分,标准化考试几分,学校名声几分,个人名次几分,LEGACY几分,体育几分,活动几分,竞赛几分,非代表性少数民族几分, 三代贫农(也就是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几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事情只要能量化,到我们老中手里一定能把它做到极致。其实各个大学的招生标准是不能量化的。他们的招生原则是多样化。

更多的申请者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招生官。但在美国大学,增加人手和预算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更多的大学只好采用提高效率的方式,以前审理一份申请,可能需要20分钟,现在只需要8分钟、甚至4分钟,这就意味着美国部分顶尖大学录取决策过程正在经历巨变,新的审核方式被称作Committee-Based(小组决策)。

这种审核方式最早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引入,在2017-2018年申请季,至少有30个美国顶尖大学采用了这种新的录取决策机制,包括宾大、乔治亚里理工、莱斯、加州理工、斯沃斯莫尔、巴纳德学院等等。

新的审核方式对于申请者意味着什么呢?

1、申请不确定性加大。两种录取模式下,同一个学生可能录取结果完全不一样。例如一个学生GPA很低,但通过文书实际上是可以很好解释GPA低的原因,如果是同一个招生官看,可以看到全局,也许放这个申请者一马,但如果是两个招生官每个只看部分,很难全局去考虑这个申请者,造成有“毛病”的申请者很难在新的录取决策体系下被录取。所以,申请时,需要考虑大学的录取决策体系和过程,无形中加大了DIY和通过不专业机构申请者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

2、文书本身的权重实际上在提高。在新的录取模式下,因为一个招生官基本上是完全看文书做出录取决策的,所以如果文书质量不高,更加容易造成被拒绝。

3、个性鲜明更加重要。

当然,这种决策方式也遭到了一些美国大学招办主任的质疑。但是,架不住申请数量太大,招办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相信这种录取决策方式在2019年申请季,会有更多的美国顶尖大学采用。

新的审核方式,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录取的不确定,对于名校的申请者有一定着影响,当然美国名校申请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前段时间坊间一直有传闻: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美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学生的留学签证等(后被证实虚假);特朗普的政策;以及加大系统对国际生名额的减少等,这些都会被大家考虑为或假想为影响申请者的因素,可以理解为外因。


打算出国留学的你,开始计划了么?

如果你也想出国留学?

如果你也想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常春藤富臣教育将会是你最好的选择!


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侵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