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留学生自杀的那一刻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人生苦难重重!


在美国曼哈顿东村地铁L线第一大道站,上演了揪心的一幕,一名纽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列车驶入站台时突然跃轨,当场身亡,事发当时该生正在与人通电话,目前此案仍在调查中,具体原因不明。


这名卧轨者才18岁,是美国纽约大学,一名刚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这也是纽约大学今年第2起已知的中国学生自杀案。


纽约大学近年屡传学生自杀案,该校医学院一名华裔女生今年5月在宿舍内上吊自杀,3月时也有一名18岁的一年级学生在曼哈顿史岱文森镇的住所内自尽。


为帮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释放压力,纽大校方近来也增加了心理咨询人员。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懦弱,怎么能轻易放弃生命?但这或许折磨了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或许这就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留学生因无法处理出国后的挫折和压力而选择自杀的其实并不在少数。



1

盘点一下留学生海外自杀事件:

 

2018年3月5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四中国留学生从12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18年1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华裔法律系学生Justin Cheng自杀;

 

2017年12月,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21岁中国留学生田妙秀在期末考试期间被发现于自己所住公寓中自杀身亡,自杀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在金门大桥自杀;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来自中国天津、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旁人看来快乐、成功的背后,可能自己却承受着无法言喻的痛苦。抑郁、焦虑、自杀,近几年似乎每次网上爆出留学生的新闻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字眼,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已不容乐观。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抑郁调查数据发现,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生整体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2

我们不禁想问,为何抑郁症状在海外留学生中屡屡频发?

 

1.国外开销大经济负担重

出国之后物价突然要*8或*10,真的是件很头疼的事。如果想要替父母分忧,可以适当控制生活开销,学会理财,记录每一笔开销有助于缩减开支,找学校官网有没有part time job

 

根据美国的政策,校内工作不需要申请CPT,每周工作不超过20小时即可。一般每小时可以赚15刀,自己算算一个月最多能赚多少。

 

2.融不进圈子交不到朋友

 

不管外向还是内向的人,都要通过社交场合才能认识朋友。

 

先去跟同班同学认识,跟舍友保持和平关系。然后去学校官网找一些活动,比如社团组织的秋游、华人组织的狼人杀、各种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或者去某个宣讲会蹭蹭饭。

 

最重要的是,孤独才是人生常态,要学会享受孤独。

 


3.首次离家想念父母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作为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折腾。每天跟爸妈在一起当爸妈的乖宝宝这件事,实施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即使你不出国,你每天也要忙于工作读研,见爸妈的次数也就一年2-3次。

 

如果想家心切,一张往返机票的事儿。而且一般买完机票之后,心情就立马好了,因为有盼头了。

 

4.语言能力弱羞于交流

 

小A本科学了四年英语,刚来美国一句话都不会说,日常用语一脸懵逼。这真的很正常,这真的需要时间。因为语言而导致害羞内敛也很正常。

 

建议就是,多去观察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活学活用。每天都浸泡在语言环境里面,半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语言有了质的提升,语音语调用词都更加地道。

5.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

 

这个跟在国内很不一样。如果你遇到问题,首先要课堂提问,其实很多美国同学提的问题也很stupid,但大家不会觉着怎样,教授也不会生气。如果不好意思,就在课后问教授,或者在office hour。

国外就是一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地方,首先你要告诉对方诉求,对方才会帮助你。只要你鼓起勇气去问第一次,就真的会问上瘾的。



3


与其让生活折磨我们,不如我们去折磨生活。如何从苦难中野蛮生长,在于理解这三点 ——“个人化”、“普遍性”和“持久性”

 

生活的不幸不是你的错

 

第一个假象是“个人化”——总以为不行的发生是自己造成的,把所有的过错都往自己身上揽。

 

这与承担责任不同,责任是你们该做的。你们要懂得的是,并非所有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不幸都是由你们自身引起的。如果你实在难以说服自己不去自责,情绪的倾诉是缓解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记得当时我跟3个好友在微信上倾诉了自己的问题,然后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心里就好受多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闷在房间里越陷越深,当你见到朋友之后,他们会把你拉进现实里来,你就会突然觉着刚刚自己胡思乱想太多了。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去找心理医生


注意!!!这并不是什么“终极方法”,或者“到实在不行的时候才能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今天想用明天就去用”的很随意的方法。你只要觉着不开心,你就去约学校的心理咨询。

 

 不要被一件事影响了你生活的全部

 

第二个假象是“普遍性”——以为某一件事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全部。


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你可以去做,找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或者自己愿意专注的事

 

如果你在大城市,你可以跟同学约着看看剧看看电影,或者每周出去逛逛街。

 

如果你在大农村,你可以好好打扮一下自己大大的房间,可以买点种子种花种菜,可以跟同学一起每周做好吃的。

 


或者干脆养一只猫。

 

你可以养成每天跑步健身的习惯,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去投入,然后引导其余的生活也规律起来。

 

你也可以去画画、做手工、去多瑙刷剧刷综艺。

 

悲伤不会永远持续

 

第三个假象是“永久性”——以为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

 

有那么好几个月,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感觉那令人窒息的悲伤将永远伴随着我。我们不能任由自己沉浸在情绪怪圈,必须提醒自己及时脱离,发泄一场或者做个美梦吧。

 

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现在感受到的情感是会无限期地存在的,然后我们会经历由情感衍生来的其他情绪甚至是抑郁。


 

4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朋友有抑郁倾向,该怎么办?

 

理解他,但是不要试图安慰或者劝告他,倾听是比劝说更有效的方式。千万不要说让他们开心一点或者他们这个样子对不起关心他们的人,这会让他们的情况更加恶化。

 

带他去看医生,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医院,但不要以明显的方式提醒他们吃药。


有耐心并给予适当鼓励。

 

在没有他们允许的情况下,不要把抑郁症的情况告诉别人。

 

可以带他们去做适当的运动或是参加一些简单地社交活动。

 

如果他有自杀倾向,或者有想自杀的说辞,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随口一句,一定要及时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心理医生!

以上就是我认为比较有用的方法。总之,我希望大家知道,“内心强大”不是天生就有的。经历过这些晦涩难熬的日子的你们,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加干练、阳光、自信。


 

5


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本身就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澳洲留学生小P前不久留言告诉留奶不被澳洲同学接纳,融不进当地同学的小团体。Cindy还会莫名其妙走在街上,被飞驰而去的白人司机骂:Fuck,Chinese。

面临文化冲击,有一次小F做了火锅,给roommate留了菜,他却误会小F不收拾,让小F内心非常委屈。


面临功课上的压力,为了赶due一周没合眼,难免易产生消极情绪,但因为雅
思5.5不善表达、语言沟通困难、即使homestay仍然交际圈小等。


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消化,躲在一个人的房间默默哭泣,连悲伤也无限扩大。在“因为他们来自其他国家,他们可能倾向于将负面经历视为’正常’的美国经历。”

 

众多身在海外求学的你们,如果不开心一定要找人,找一种方式去发泄,去倾诉,千万不要憋在心里

 

相比其他,我们更关心的是你们的健康和身体


  

不管你在世界哪一个角落,不管你正在经历何种痛苦挣扎,请相信,你已经足够努力了,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在羡慕着你。


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人在乎你,他们不在乎你飞的高不高,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


而留奶,会在这里,一直一直陪伴着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