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述全美14范德堡大学ED录取这是我的制胜秘诀

 
 

每年春季,offer雨都会下不停!相信很多宝宝都陆续收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是不是简直开心到飞起,旋转、跳跃、我闭着眼……而正在申请路上的埋头苦干的留学党们,除了羡慕的小眼神,想必你们也想知道大神们究竟是如何斩获名校offer?赢得招生官的青睐的?

 

学生阳迪凡

录取院校Vanderbilt University 范德堡大学
院校排名全美USNEWS排名第14
 
收获USNEWS#14范德堡大学录取的阳迪凡同学来进行申请经验全分享。

很多人说托福简单,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它是一段磨合期,需要我们习惯学校和出国考试并驾齐驱的模式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这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学校的管理有多紧张。我的同学里有刚从过山车上下来,昏头昏脑就开始录口语的勇士,有每天晚上要在办公室里班主任的死亡凝视下练半小时听力的强心脏,这些都是环境所迫下人类的极限操作。

托福的关键是练习量,要保证足够多的时间投入。我的建议是,把听说读写放进固定作息,像每天早上要刷牙洗脸一样,坚持下来积少成多。我自己的时间表一般是早上拿着包子馒头进教室,一边背单词一边啃,啃完正好背完开始上早自习;中午午饭后到午休前做听抄;下午六点放学,七点一十晚自习开始,我一般从六点半左右开始做TPO听力或口语。学校的作业在下课时抓紧时间做,争取每天能有半节到一节晚自习写托福作业。

这些可利用时间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有明显的界限,比如学校的铃声,或是准确到分钟的时间点。这种干净的分界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拖延的欲望,给人一种“蹭”地一下放下手头所有消遣开始搞学习的动力。其次,这些时间很固定,大多数都是私人的生活时间,被其他活动占用的可能性也比较低,能保证持久性。

保证持久性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打卡。打卡的对象最好是有一定威信的人,比如家长老师;也有人发在朋友圈、QQ空间里,让自己在意的人看到。总之就是要制造心理压力。现在打卡泛滥导致效果很受质疑,但我有同学认真地锻炼打卡一百天瘦了几十斤,这种减肥药广告上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边了。所以大家经常使用社交软件,过后又后悔浪费时间,不如拿来做点有成就感的事。

                                                       

学托福时,一方面为了之后水考能轻松一些,另一方面学习负担还可以承担,老师一般不会建议“脱产”,也就是从学校长期请假;但到了赛达大部分人就要开始认真地考虑“脱产”问题了。我在11月考SAT1和5月考AP之前分别脱产了一个月,给大家作参考。“脱产”时长大家根据个人情况自己决定,但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在宽松的环境里更难控制自己。所以在正式脱产之前要做好完备的计划,比如写好时间表,找好一起搞学习的同学,定好自习的地方,跟熟悉的老师说好每天打卡,甚至和爸妈确定好每天查岗的时间,把自己逼得紧一点。做好了准备,才不会在扑面而来的自由里不知所措或者自我放飞。

SAT篇

在SAT学习期间,很多同学会开始阅读英文原著。老师们会推荐很多经典书目,像《1984》《追风筝的人》《饥饿游戏》。其实从魔幻系列入手是很理智的选择,故事性强词汇不高深,对大部分人都适用。文学名著可以间歇性地选感兴趣的看,坚持下来的确有难度,但是名著带来的营养是值得阅读时的一点挣扎的。个人偏好也很值得参考。比如我喜欢日本文学,就会找日文书的英译本来读。这些译本一般不难,而且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比较接近,读起来会更亲切。总之,只要是爱读的,只要是英语,只要阅读难度适合,什么都能读。

我在去年的最后四个月里只看了一本书,就是村上春树的《1Q84》。当时处在混乱的申请季,读这本书成了一种轻松的消遣。我有一个老师说过,做脑力劳动的人最好的放松其实不是躺着什么都不做,而是让大脑慢速转动。阅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针对做题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大家不妨借鉴高考的同学们。我从我的同学身上学到了两个很有效的方法。一是归纳笔记。我们边听课边做的笔记很多时候会过于分散而没有条理,所以可以在课程结束、对所有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重新总结一遍,起到复习的作用。写作笔记尤其值得总结,将句型和规律都集中到一起,方便记忆和使用。另一个就是错题本。我一般会把错题直接裁下来贴在本子上,在背面写上答案。每次翻本子就重新做一次,你会被人类重复犯错的次数吓到的。但同时,做通一道题,往往也意味着做通一类题。复习的时候就只要看这一本,就像俗话说的“读书要越读越薄”

AP篇

和脱产相关的另一个话题就是自学。很多人认为SAT2和AP简单,会选择自学,这种想法是存在盲点的。例如SAT2的经典组合数理化,因为大部分内容和学校课本重合而被认为简单。但拿到这一优势的前提是你得要认真对待学校的数理化。而且中国学生水涨船高的分数已经是750以下就算考砸的可怕程度。其他的生物甚至美国历史则需要大量记忆。至于AP,由于存在简答题甚至小作文,难度要超过SAT2。况且不设科目数量上限,很多人会做不好数量的取舍。(所以很建议高一的同学考一两门简单的AP)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表达“哇SAT2/AP超难大家都不要自学哇!”我并不是新东方派来劝大家报班的公关发言人(笑)。这两个考试不难,只是没有传闻里那么简单。要收集好充足的信息慎重决定,不要轻信毫无根据的传言,之后发现“怎么比想象的难?!”才发现预留的时间不够多。

选校篇

大家会发现,,就没有可以松懈的时间了。高三前的暑假很多人会去暑校,回来之后就基本同步开始文书选材和选校。选校很需要方法和自我了解:先列出所有会考虑的学校维度,比如地理位置,强势专业,就业资源,气候,学校大小;再对它们的重要性排序,最后对你会考虑的所有学校从这些角度进行了解。

倒不是说要像USNews一样给学校出排行榜,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乍去了解学校容易标签化。比如纽约大学是一个缤纷繁华的party school,UIUC中国人多,UCB是排名第一的公立学校。而这些维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角度去获取细节信息,比如校园是否安全,夏天有多热,冬天会不会下雪。这些信息可能会更加直接地影响我们在学校时的体验感。

像我暑校去了UCB,按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各学科都很强,地理位置又好。但我呆了两个月觉得不大喜欢:这个学校太大了。我去上化学初阶课,每天都像在开演唱会,还有三分之一的演唱会观众只在期中期末出现。我觉得自己不像是能从两百人的大课里脱颖而出的天选之子,于是决定主要申请小型学校。选校时这种个人倾向往往是很珍贵的选择依据。

很多人在选校时会将专业纳入考虑范围,但作为高中生,了解各个专业的实际内容比较困难。询问熟人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但要大概地介绍一个专业或方向的全貌,需要给出答案的人有足够的阅历和高度。对于志领计划我最有收获的也是专业介绍的课程。例如之前有一位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来介绍他做过的自净生态池项目,以此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本科期间的课程大纲,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现在急需处理的快递包装回收问题,最后以橘子洲烟花污染为课题让我们设计研究大纲。这样一路讲下来,对于专业的了解就很完备了。

此外,除了环境工程这种耳熟能详的专业,不妨去了解一些冷门选项。例如之前有一节课说社工专业,讲课的小姐姐从自己在凯斯西储大学读研究生时的课程说到在女性保护中心和社区扶贫机构的工作经历,给我们非常详尽的勾勒出专业方向。(而且很令人意外的是,社工专业在当前美国的就业形式下,居然应聘者供不应求,工作签证都不用抽签)

文书

至于文书,除了每个人各具特色的个人陈述之外,还有每个学校不同的附加文书。这些附加文书大体有几种类型:你为什么要申请我们学校?你曾经为周边作出过什么贡献?你过去做过什么活动?不难发现一个主题存在感忽然变高了:那就是活动。大家都知道活动重要,但现实中的困难太多了:准备考试时间都不够用,普高的同学根本接触不到什么有分量的比赛,湖南也不是活动丰富的地区。

其实活动也是我的弱项,所以经过了这两年,我也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一是要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结识各地的小伙伴,学会看各种英文官网,可能要自己报名比赛。其次是不要仅以比赛规模大小评判它的价值,因为比起规模更珍贵的是你从中获得的经历和心得,能让你在文书里有东西可写。实在找不到活动的同学,可以参加和自主招生有关的英语比赛,好歹也是奖;学校的科技节艺术节,甚至是研究性学习课,总之抓住已有的机会。

整个申请季,很多人都说心态很重要。其实大多数人在申请季都能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波动:一篇文书被肯定或否定可能会影响大半天的心情,看到朋友圈里别人遥遥领先的文书进度会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出结果几天前就开始躁动不安,脑海里无限想象被录/拒之后会是怎么样,要如何庆祝或是会悲伤到什么程度。看到别人尘埃落定而自己还没书读时会焦虑不安,遇到亲戚来问时会非常尴尬。最沮丧的时候,我看到了这张电视剧截图,觉得简直是完美的内心写照。

这是

但改到后面,接收到越来越多的负面反馈,自己也开始动摇,觉得这不是一篇值得改的文章,选材平庸,上限很低。所以坦诚地说,最后的终稿我不算满意。但即使是我这种平庸的主文书,也改到了第八稿,每一稿都改得抠破脑袋。

到写补充文书时,我就开始慎重的选材了。方法很简单:大家其实可以注意自己和别人聊天时,提到最多的故事是什么。这些故事要么非常具有可听性,别人乐意听,也就有很大几率招生官乐意看;要么你自己有非常深的情感寄托,就是大家说的,喜欢是藏不住的。而这种喜欢,就会在你的文书里发光。文书就是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追求两个极端,语言要尽可能简洁凝练,但感情和透露出来的表达欲望要充沛铺张。

话说回来,包括文书的反复在内,这些起伏都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与此同时,有一起申请的同伴很重要,一起写文书可以提高效率,互相倾诉可以减轻压力。要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此外,如果你对自己的标化比较满意,或者心理素质过硬,可以去知乎上看看和申请相关的问题。虽然有很多碾压式的大佬,但也有真诚的小伙伴分享心路历程。将自己觉得不得了的失控和焦躁放在百万倍的大视角下看,觉得平平无奇,于是感到安慰:自己还是个正常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对申请了解得越多,就越会发现这是一门玄学。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大批跌宕起伏的申请历程和匪夷所思的录取结果,我自己在被范德堡录取之前,收到过各式各样的拒信、defer和waitlist,到现在还觉得如果不是范德堡招生官那天心情好,自己可能就是标题党微信软文里写的“SAT1500 无缘TOP50大学?中国学生究竟比美国学生差在哪里!”

托福听力里说,人的大脑会根据结果修改关于过程的记忆。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注定是结果主义的。比如我拿到录取的前一周,我妈还苦口婆心地跟我说“你反思一下,你拿到这样的录取结果是不是因为文书没有亮点?”拿到录取之后就再也没提过了。身边这种无意识中对结果的强调,会带给申请者很大压力。网络上也有人说,最痛苦的不是被梦校拒绝,而是别人得知之后的态度的变化。所以真心希望大家能放下以录取论高低的想法,向周围的人传达“不论录取如何,你还是一样的人”。

如果要我老套地用一个短句总结过去的两年多,可能会是you deserve it。这句话既可以是“你值得拥有”,也可以是“你活该”。没有人的申请是完美的,多少都有些遗憾。比如我最后提交的成绩里托福口语没过24分,AP里4分比5分多,没有什么亮眼的活动,在ED1被最喜欢的学校拒绝了,和人打交道时仍然会时常感到慌张。但也总有满意的事情,做过小打小闹但很自豪的生物项目,通过认识不同的朋友了解到人生广阔的可能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自我认知,也因此更能接纳自己。所以祝愿大家在结束申请时,能坦然地接受所有不论是好是坏的回忆,也祝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被梦校录取。

以上就是获得范徳堡大学录取(US NEW排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