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P专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张斌田NanoFutures蛋白质分子中观察到大电导波动现象
本文系材料人与IOP出版社推出的【IOP专栏】报道第二篇。
【引言】
蛋白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绝缘分子,不利于电子或空穴的注入,也不容易产生强的振动耦合相互作用。其所有这些特征都与导带介导的电子传输规律相背。然而,一些拥有氧化还原金属离子中心的蛋白却常被报道为具有单分子电导效应。由于蛋白质分子的体积相对庞大,传统的电子迁移理论并不能够解释这种大电导现象。因此,到目前为止,蛋白质分子的电子迁移机制并不那么清晰明了。
【成果简介】
近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Stuart Lindsay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张斌田和宋维斯(共同第一作者)等人的带领下,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合作,报道了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STM)和金属-介电层-金属三明治结构的隧道结分子电子器件(MEMED)在不具电化学活性的蛋白质分子中观察到异乎寻常的高电导态现象。这种叫αVβ3的整合素蛋白分子并没有金属离子中心,而且它的分子量达到200 kD,直径约为 10 nm。他们发现当修饰于相距约5 nm宽的两个金属电极上的多肽探针捕获到整合素蛋白分子时,可以观察到高达纳安(nA)级别且持续长达毫秒(ms)的电流脉冲信号,而这相当于皮库(pC)级的电荷传导过程。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分子电导行为与两个电极间的偏压大小有关,即只有当偏压大于100 mV时,蛋白分子的高电导态才能够被激活。相关成果以题为“Observation of giant conductance fluctuations in a protein”发表在了Nano Futures上。
【图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