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风景赴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交换学习报告

 
 
 

2018年1月-5月,我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下面简称MICA)度过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生学习。

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

1. MICA课程

2. 语言和上课进度

3. 巴尔的摩的安全问题

4. 马里兰州周边

 

 

1.   MICA课程

马里兰艺术学院建校于1820,算是美国最老的几个艺术院校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学科的划分也非常详细。本科生的学习第一年跟美院很像,先要经历一年的Foundation的课程,就像是基础部,目的也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同时给大家时间去了解学校里的各个专业,然后更负责地选择自己的专业。

由于对交换生的限制,我们在提交申请时就要选择你交换的专业,交换的专业从以下选择。MICA的专业分类非常细,大部分专业也是美院现在所设立的专业,一定程度上说重叠专业比较多,在专业的选择上主动权也比较大。

不论你选了哪个专业,只能代表这个专业是你的大概方向,MICA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课程上有更多的选择权。比如说,在我们收到对方学校的邀请函并且在对方官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学号之后,接下来就是要选课,选的课都是这个学期的必修课。理论上大部分学生都会在本专业的框架下选课,但这样的制度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但是也不乏比较不自觉的学生会打擦边球。

这是当时选课的截图,橘色的代表这个课已经选满了。一般来说每个学期选5门课(学习压力和学习容量比较适中),这5门课里必须有3节Studio的课和2节Academic 的课,相当于专业课和文化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多的课,早点修完学分也能早点毕业,省点学费。Studio的课是6个小时,Academic是3个小时。Studio的课非常繁重,而且作业量也很多,课程的时间最早7am就开始了,最晚到10pm,并且常常很多课都是跨饭点的。大部分老师都会给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吃完饭回来继续上课。

这个是我的课表,因为我交换的专业是General Fine Arts,跟我原本的油画专业也比较符合,我所选择的Studio的课程都是在纯艺的这个部门下的。选完课之后国际学生会有辅导员一对一的面谈,询问你选课的情况。然后辅导员告诉我们,Studio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对于交换生来说,4节课的学分就够了。所以最终,我留下这4节课。

 

 

2.   上课进度和语言

尽管我们去MICA的三个交换生都考过雅思也学习了很久的英语,但是浸泡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还是很不习惯。但是对于我们这种艺术类的专业,所需要的一些生僻的或者是专有名词并不多,在半个月的磨合之后,能逐渐不考虑语言的障碍,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美院和MICA最大的不同,是课堂形式的差异。比如我的两门专业课。专业课会以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星期为结点,围绕一个topic进行创作然后在课堂里反馈。其中一节课叫Collage&Assemblage,是两个星期一个topic,两个星期做一次课堂critic,也就是课堂点评。这个课的是关于拼贴的,在选课的时候就能看到关于这个课的描述。如下。

每节课以开始的时候会让所有人把上个星期所做的作品带到教室里,所有人都把作品挂在展墙上。

然后所有学生在作品前围坐进行critic。轮到自己的作品时,老师要求我们先跟大家简短的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星期的topic中如何取得灵感。然后老师会说说自己对这件作品的看法,比如喜欢这件这品的哪个地方,会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并询问学生这样的改进是否符合其观念。然后就是其他学生给这件作品反馈。大部分学生不会去定义这件作品好或者不好,而是说自己喜欢这件作品中的哪些部分或者因素,这件作品给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联想,也会提出自己意见。Critic的部分结束后,就会介绍下个星期topic的内容,给大家欣赏不同的艺术家作品图片,给大家提供一个灵感和素材。如此反复。

这样的课堂所形成的效果就是,学生们成了这个课堂的主导,学生们“被迫”要去学会欣赏其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其他人的想法,从而习惯性地去思考,并且给出自己的意见。

另外一个专业课叫Visual Ideas,以下是选课时的课程介绍。

这个课在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整个学期的贯穿性作业,就是通过各个搜索引擎或者门户网站,每个星期都去寻找不同的信息搜索资源,去记录一下你感兴趣的新闻或者时事。每个星期上课一开始,所有人围着小圆桌坐好,每个人来说说这个星期找到那些新闻热点,并给出自己对新闻内容的评判,然后其他同学如果也有阅读到相关新闻,也会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当中,意在发展学生学会去批评性思考,并且在讨论中形成一个批判性思维。这个部分结束之后,就会开始对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作品,进行critic。还是把作品都布置到展墙上,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作品边上贴一张空白纸头,所有人在critic之前都要在其他同学作品边上的纸头上,写上自己的反馈和意见,然后再围坐一圈,一个个进行发言。

所以,我的体验就是,这样的课堂形式使得学生要在课堂上说很多话,因为思考与发言俨然成为了课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数的一个考量部分。

相比于专业课,我所选的文化课“写”的内容会更多。其中有一节课叫Intro to Curatorial Studies,就是策展研究。这节课的老师本身是个策展人,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她就告诉学生们,课程的final project是每个人做一个策展方案,从策展陈述、艺术家介绍、展览作品、展览布局效果图、海报和logo、新闻稿到预算等等。根据我们的内容她会选择一个学生方案,提供画廊作为场地,真正来做一个策展人实施所做的方案。最后我也非常荣幸,老师挑选了我的策展方案来作为展览方案,以下为邀请信。

由我策展的名为Imitate Women的展览也于美东时间2018年6月16日在巴尔的摩Full Circle Gallery开幕,展览持续到8月4日。

另外一节文化课叫Art Matters,这个课主要是讲解美术史的内容,学会分析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并且将各个时期作品交叉比较。最后的作业是交3篇作品/艺术流派分析的文章。

我对于所选的课程也比较感兴趣,并且也符合我自身的专业,整个学习过程我都还是比较投入的,很感动最后每个老师都给了我A的成绩。

这两节文化课都有大量论文要写,学校特别贴心地设有Writing Studio,写作指导课,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些论文修改的服务,只要提前预约课程,就能有一对一的论文修改,纠正语法用词句式,也会对论文结构格式作出修改。

整个上课过程和学校的设施来看,对语言的提高和帮助体现在各个环节,所以还是非常容易适应的。并且,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图像可以说话,很多时候可以利用图像帮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解和交流。

 

3.   巴尔的摩的安全问题

关于巴尔的摩,这座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捂脸),安全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学校所在的区域安保还是非常好的,尽管学校没有校园,因为学校的各个教学楼遍布几个街区,但是进入教学楼都需要出示学生ID,甚至寝室每层楼都要刷ID,每幢教学楼都有配枪安保。每天下午5点之后,学校有校车可以接送学生上课或者是下课回住所,可以用手机APP呼叫校车,但是太晚就不要在街上晃荡了。

我住在学校宿舍,离各个教学楼之间也比较近,平常上下课时间学生也比较多,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晚上还有夜生活,我就不了解夜间活动的情况了。毕竟学校区域的治安还是到位的,但是持枪抢劫/砸窗抢劫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4.   马里兰周边

MICA的位置还是不错的,位于马里兰州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离华盛顿1个小时的火车,离费城1.5个小时汽车,离纽约3个小时汽车。

华盛顿是个博物馆之城,而且门票全部都免费。有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历史博物馆等等等等。博物馆之间位置也非常集中。

纽约的有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群,大都会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新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还有Chelsea那边一片的画廊。学生票大概都是十几刀,遇到一些博物馆的特展,可以趁周末来纽约一趟看看展览。我交换的这段时间里就碰到大都会博物馆有大伟霍克尼的特展,以及一年一度的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

东海岸无论是艺术环境还是艺术资源都非常好,MICA的地理位置也能够比较容易接触到这些资源。

 

总的来说,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个交换学习的机会。我觉得交换生的意义在于,感受文化和艺术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本国的文化和艺术,更好地定位自己。希望也能有机会起到桥梁作用,参与学校的更多对外合作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