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真相的正确打开方式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担任过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以及美国第64任国务卿,以言辞犀利和作风强硬而著称。5月14日,她在美国著名女校斯克里普斯学院(Scripps College)的2016届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以下演讲全文翻译自斯克里普斯学院官网
今天下午你们已经戴上学位帽、穿上学位服坐在这里,你们跟自己的学位之间已经几乎没有阻碍——除了要听完我的演讲。
但从明天开始,你们将踏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同的人,到处旅行,以及体验此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你们将能够带着自信面对未来,因为在斯克里普斯学院习得的技能和接受的价值观将相伴你们左右。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最大限度地武装了自己,可以继续在这个充满变数和迷茫的世界去求索探寻。
今天下午,我想跟你们讨论的正是这种求索。但我意识到,真相拥有多个维度,哪怕是谈论它也并非易事。
例如,在念小学的时候,我非常想取悦自己的老师,因此有一次我被老师委任为晨间检查员。我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事实上,每当有同学的指甲或手不够干净时,我就讲出真相,告发他们。这样的诚实做法让学校卫生状况大大改善,同时也让我失去了所有的朋友。
真相可能生硬粗暴,有时还会造成危险。
在一些国家,甚至于就在我们这个时代,讲出真相的人会被投入监狱,或者更惨,这样的状况时有发生。还有一种可能是,人们完全相信某种情况是真相,然而却大错特错。
在我们当今这个世界,有人愿意为了真相献身,也有人随时可以为了真相挥动屠刀,这些所谓真相并非基于他们的正确见解,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怨憎和恐惧所催生的虚假确凿上。
我们还从历史中学到,那些看似永恒不变的真理实际上可能变得过时。
地球是平的;太阳是一辆金色的战车;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冥王星是一颗行星;以及女性是一个弱势性别。诸如此类。
所以,真相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寻求真相是无法回避的任务。
斯克里普斯学院的校歌里唱到“寻找和探索心灵生活”。
要做到那一点,首先就要去区分真假。
但这项使命要以接受一个重要前提为起点,那就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知道的一切。
我们很多人可能难以承认这一点。
我在前面提到,虽然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很难相信,但我也曾经历过大学时代;那差不多是在人类发现火以后、发明iPhone之前那段时期的中间。
当时,我知道自己要从教授的教诲和他们布置阅读的书籍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从未质疑或怀疑伴随自己长大的那些基本价值观。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情况就是这样;毕竟,完全开放的心肯定是一颗空洞的心——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偏见,它们源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经历过什么以及我们是怎样被教导的。
继续教育的关键不是撇开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把那些知识作为一个学习更多东西的平台。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观点来开启讨论,而不是结束它们。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始终在大脑中为自己未曾接触过的思想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
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应该感到完全的心满意足。
本着这样的精神,我在今天上午跟斯克里普斯社区的一些成员见了面,他们担心自己的意见无法在这场典礼上得到表达。
我告诉他们,我演讲的目的不是为某个特定的政策辩护,而是讨论听取各方观点的重要性。
因为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谈不上在生活——念大学和毕业之后的那几年是探索人生新方向的理想时期。
令人兴奋的事情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探索的机会已经成倍增加了。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们需要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翻找书籍,并从中寻找信息;我们需要亲手把整段的文字摘抄下来,我自己那时候使用的是一套不同颜色的笔。
如果我们想要看到一份报纸上的特定文章,我们必须找到那份报纸——泛黄的过期报刊在图书馆堆成一摞摞,根据年份和月份分别摆放。
这种研究方式非常辛苦,而这只是拖慢我们追求知识脚步的因素之一。
在我的班上,几乎每个人都是美国白人、信奉基督教。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那种从众的压力非常大。
在如今的斯克里普斯学院,在你们激动不已地要求学院环境更具包容性的同时,其实学生的背景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多样性。
在你们的班上,有来自各大洲的学生,还有很多人在海外生活过。
我鼓励你们继续利用这些机会,因为在21世纪,对真相的追求必将是全球性的。
让我们想一想年轻人别无选择、只能面对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国外。 当如此多的国家和对立团体仍然对过去耿耿于怀时,我们的领导人如何才能创建一个和平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或侵略者之手?
我们怎样才能修复制度和法律的全球性系统,让我们可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迫不断应对破灭的经济泡沫、金融崩溃、人道主义危机和种族灭绝事件?
我们如何才能穿透自我否认的厚墙,认识到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如果我们不阻止它,它就会让人类灭绝?
以及,当高科技接管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时,我们如何才能为多数人创造一个繁荣的未来?
在过去,财富是有条不紊地创造出来的,它源于无数工人的日常劳动;然而,未来的财富更有可能由富有突破性创意的人创造。
那么,那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普普通通的人该如何自处呢?
我们如何才能维持人们改革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同时不进一步地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
即便是透过这份不完整的问题列表,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的主要挑战不是单一国家或团体所能解决的,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合作时代,而那种合作将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构建这样的合作网络,其责任并不仅仅属于政府。
每个人必须参与进来——包括企业、学术机构、宗教领袖、民间团体和个体公民——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发出这种性质的号召,但如果没有一种追求真相的良好方法,我们就无法真正对号召做出回应。
这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死守着自己狭隘的世界观,我们就无法实现那种合作。
在我看来,这是当今世界的巨大鸿沟——不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不是在富人和穷人之间,不是在任何种族或信仰之间,等等等等——它存在于两种人之间,一种人有勇气倾听别人的声音,而另一种人却自认为无所不知。
担任国务卿的一大优势是这个位置带来的视角。我的责任是捍卫美国的立场,但责任中也包括了倾听。我可以告诉你们,世界看起来是什么样子,那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察位置。
例如,相比试图逃脱当局追捕的古巴民主活动家或克里夫兰的黑人少年,加州克莱蒙特的居民对警察的观感通常都要更亲切。
巴基斯坦的孩子对于历史的看法会跟印度的同龄人大相径庭。
在对全球饥饿问题有多紧迫的认识上,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国家人们买不起面包,有的国家减肥指南是畅销书。
我们领导者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去消除这些视角的多样性——因为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挑战在于如何去管理它们——并且在必要时,节制它们——那样的话,定义我们的主要因素就不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今天毕业的诸位都是20岁出头。作为对比,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时光。身为种族主义和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曼德拉本可以在那段时间里变得苦大仇深,让自己的怒火越烧越旺。 纳尔逊·曼德拉
相反,曼德拉把时间用来研究阿非利卡人(Afrikaaner,即南非白人),也就是那些把他关进监狱的人。他研究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不满以及他们的恐惧。 到了曼德拉被释放的时候,他不仅能够理解那些曾经关押过他的人;他还能够跟他们沟通交流,找到双方之间的共同点,宽恕他们,以及——最惊人的是——领导他们。 纳尔逊·曼德拉知道,击败敌人的最可靠办法不是强迫他们遵循他的意愿,而是说服他们拥有跟他一样的意愿。 曼德拉引领着监禁过他的人,让他们对自己的最大利益有了新的认识。换句话说,曼德拉教会那些盲目的人看清了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他提醒了我们所有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盲目的。
今天下午,我们不是建议你们——毕业生、在校生、校友或朋友们——抛弃自己的观点或是贬低自己人生视角的价值。
我只是要求你们努力地不断学习。学习,顾名思义,意味着去探索现有的领域以及那些你们还不熟悉的观点。 你们要选择去学习那些让自己感到最不自在的观点,而不是阅读或倾听最顺耳的声音——这件事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办到。 你们要跟那些拥有不同人生故事的人接触,而不是跟一群经历跟自己类似的朋友厮混。 不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们以前已经表达过的观点,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你们相信的真相是这个样子,然后用批判性思维的严格标准来审视自己所认为的真相。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们明白,为了证明自己有多聪明而跟人争论,跟为了拓展心胸和解放思想而参与研究和讨论,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前者可能让你赢得聪明的名声,但后者才能让你拥有真正的智慧。在这样说的时候,我不是在说所有的真相都是相对的,或者每一种视角都是价值相等的。 相反,我是提议,对于那些在数十年考验和斗争中得到验证的原则,我们要给予最大的信心。 这些原则让人们团结在一起,而不是让人们分崩离析;这些原则让我们持续不断地思考,而不是一劳永逸;这些原则要求我们表现出最好的自己,同时又尊重所有人的权利。 这些原则包括:对正义的承诺,对自由的信仰,对每个人尊严的尊重,宽容的气量,以及在前途未卜时追求真相的渴望。
今天,2016届的毕业生开始了迈向未来的征程。正如斯克里普斯学院的校训所言:“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我给你们的最后建议是,把你们的新生活变成一场冒险。不要满足于陈旧的老路,你们实现的奇迹会让你们自己感到惊讶。 再次祝贺你们,也再次感谢给予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共度这个美好的日子。
翻译 / 何无鱼
陈第 |娱乐至死年代,中国会重蹈20年前日本AV文化发展之路吗?
邢帅 | 底层残酷物语—我们终将被冷冰冰的机器淘汰?
天线宝宝运营商温剑锋 | 什么样的IP才会有生命力?
李大维 | 大学生怎样才不会丧失创造力?学创客,学山寨
山世光 | 天眼系统终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余凯 | 十年后,AI Inside无处不在
单霆 | 为什么无人驾驶会垄断未来
Misa.Z | 是什么撕开了人和机器的边界?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