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宁与他迷你而独特的学院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AcademyofArt
如果你拥有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态度,欢迎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公众号,我们期待与你分享。
L小姐:匡溪,就是克兰布鲁克,也是堪布鲁克
L先生:就像玛丽莲梦露就是玛丽莲门罗……
——《贰楼轶闻》
//
最近的床头读物是张永和的随笔集《作文本》
里面《匡溪行》篇提到了匡溪艺术学院
觉得描述的文字看起来有点眼熟
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匡溪艺术学院是美国的一所顶级小型艺术专业院校,位于密歇根州底特律郊区布鲁菲尔德山中的匡溪(Cranbrook),由底特律出版业巨头乔治·G·布斯(George G Booth)与其夫人艾伦·斯克利普斯·布斯(Ellen Scripps Booth)一起,于20世纪初创立。
匡溪的第一任校长是芬兰建筑师埃利尔 · 沙里宁(Eliel Saarinen),也就是常说的“老沙里宁”,他规划了整个校园,并设计建造了校园内的主体建筑,以及艺术博物馆。
匡溪艺术博物馆 ▲
http://www.cranbrookartmuseum.org/visit/
Cranbrook Art Museum opened in its current Eliel Saarinen-designed building in 1942. Today, it presents original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t, crafts, and design. In 2011, the Museum underwent a $22 million restoration and expansion, creating a state-of-the-art Collections Wing that makes its entire 6,000 collection visible—and accessible—to students, scholars, and visitors.
博物馆内的Saarinen House Dining Room ▲
L小姐说:在老沙里宁之后,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拉菲尔·莫内欧(Rafeal Moneo)、托德·威廉姆斯(Tod Williams)、比丽·特森(Billie Tsien)、彼德·罗斯(Peter Rose)都为匡溪的校园增添过几笔。
拉菲尔·莫内欧(Rafeal Moneo)的扩建 ▲
匡溪设计学院成为美国现代设计大师摇篮
培养出埃罗·沙里宁、伊莫斯、伯托埃等一批划时代人物
正因如此
老沙里宁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埃罗 · 沙里宁(Eero Saarinen),即“小沙里宁”,是老沙里宁的儿子,也是匡溪的优秀毕业生,他设计的美国杰斐逊国家纪念碑(也就是圣路易斯的标志“大拱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美国杜勒斯国际机场,都成为有机功能主义的里程碑代表建筑。
老沙里宁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体系有计划的引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视设计观念的形成,重视功能问题的解决。
这个思想也延续至今,匡溪艺术学院的教学风格独特而独立。
校园内苏维罗的雕塑 ▲
“ 跟他们走就到了建筑系
如果你们认为那是建筑系的话”
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晴雪,我们一行人在匡溪艺术学院校园里到处寻找建筑系。遍寻不着,叫住一个学生问路,他指着我们前面不远的一行三人说道:“跟他们走就到了建筑系,如果你们认为那是建筑系的话。”听得出来他话中有话。没时间多问,我们便尾随那三人进了一个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里缩得极小的瞳孔放大开了之后,才发现眼前满是艺术作品:炭笔画、丝网印刷版画、各种雕塑——木头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这里到底是绘画系还是雕塑系,旁边一个同来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诉我:“这儿就是建筑系!”
节选自张永和《匡溪行》
时至今日,学院一直保留着内敛又开放的教学形式: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学生与驻校艺术家及建筑师面对面的接触,常规课程采取“圆桌会议”式的非正式讨论等。
学院亦要求每一位驻校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必须保持自身的创作活动。
L小姐说:这与我们如今国内大学追求课题成果的氛围俨然不一样,持续的创作工作能督促教师学习新的知识,了解行业动态,设计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尝试新事物与新环境。
1940年的设计工作室 ▲
现在的建筑工作室 ▲
L小姐说:匡溪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和德国的包豪斯有些相似,将某一学科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中,扎根于现实基础,在高水平的艺术家领导下进行创作。
学院对学生的数量作出严格的限制,最初一共只有35人,后来每个部门不超过15人,早期学院不收学费,也不提供正式的学位。
匡溪搞的这套到底算不算建筑?我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到目前为止,美国建筑师学会仍不承认匡溪的建筑硕士学位,等于是消极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不知能否效法其他学科,把匡溪的东西算作“理论建筑”。
节选自张永和《匡溪行》
1978年
丹尼尔·里伯斯金被任命为建筑系主任
工作室进入自沙里宁以来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天花板很低,使本来已挺拥挤的工作室,到处显得满满的。建筑系主任,也是这里唯一的建筑学教授,对我们抱怨道:“地方实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个学生。”他姓李布斯金,名丹尼尔,波兰人,三十来岁,个子不高,一张方脸,有棱有角的。
节选自张永和《匡溪行》
里伯斯金在匡溪的8年中完成了几件重要的作品
显微镜Micromegas(1979年)
“胡塞尔的现象学”
拼贴画谜Collage Rebus(1981年)
“结构几何学”
室内乐Chamber Works(1983年)
“权力理论和解构主义”
以及建筑的三个练习(1985年)、米兰Triennale计划(1986年)等。
L小姐说:胡恒在《观念的意义_里伯斯金在匡溪的几个教学案例》论文中详细的解读了显微镜、拼贴画谜、室内乐这三个案例及其引用的哲学思想,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
在这些作品中,里伯斯金强调了
建筑的非实在存在性和寻求形式最初的前包容力
对于建筑学所具有的基本意义
里伯斯金使纯粹的形式研究成为工作室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他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当代诸多新出现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学之外的、与人类生存状况相关的多种经验领域、知识领域,寻求它们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室里遛了一圈,除了一个日本留学生搞的东西看得出是房子,其余的似乎都是绘画或雕塑,和建筑没什么联系。然而细看之下,就发现它们与一般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卡尔·朱的雕塑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尺度结构的缩小模型,人们很容易想像自己(人形)处于这个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说这个雕塑暗示了一种不是雕塑而是建筑的性质:可居性。泰国留学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异曲同工。雕塑家贾柯梅蒂对这些作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广场》:一块平板上几个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动感创造了广场的空荡感觉。这里建筑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变形了、抽象了。
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在一间没有窗子的小房间里,是两个年龄较大的学生的合作。我也不知为什么喜欢它:它显然象征着什么,我也琢磨不出来,人家讲给我听,我也没听懂。这件作品有种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至于它的建筑性在哪里,恐怕只有天知道。
节选自张永和《匡溪行》
可以这样说,里伯斯金将匡溪带向世界的同时(“建筑的三个练习”参加了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将世界带进匡溪。
L小姐说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下李巨川的《我的匡溪行》一文,不同于张永和去匡溪时面对的里伯斯金工作室,李巨川面对的是霍夫曼接手的工作室,从抽象的“绘画雕塑系”转变成真实的“物理实验室”,非常值得一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286215/
里伯斯金也是纽约911纪念广场的总规划师,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戳下方链接
传送门:纽约,纽约?纽约!
2016 Graduate Degree Exhibition
2016研究生毕业展
http://cranbrookart.edu/academy-programs/departments/2016-graduate-degree-exhibition/
– 建筑 –
– 陶艺 –
– 纤维 –
– 金属学 –
– 绘画 –
– 其他各类展览 –
//
延伸阅读(点击图片进入)
▼
伊东丰雄的作品——建筑与结构
— THE END —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