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剧评如何用嘻哈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的传奇人生
编
者
语
每一部话剧作品、音乐剧作品,乃至影视作品,我们在评论时会尽量避免透露过多剧情内容,希望读者支持原版作品。我们希望能向热爱一剧社的各位看到剧社除了话剧以外的更多可能性。感谢大家的支持与期待。
音乐剧《汉密尔顿》以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乔治·华盛顿的副官、美国首位财政部长Alexander Hamilton的人生故事为背景,以带有浓烈嘻哈色彩的音乐渲染故事情节。这绝对不是一部循规蹈矩地试图还原18世纪的美国政坛斗争的音乐剧。剧中演员多以非裔及拉丁裔为主,巧妙将流行用语与官僚做派的腔调与嘻哈和节奏布鲁斯音乐相结合,使那些严肃的政治历史、几位美国“反叛者”的革命故事变得有趣和富有戏剧性。然而,使它真正征服百老汇的是该剧对历史背后的精神、对革命的激情、对理想主义以及对人性的发掘与探究。
以下是来自剧社成员亲身观看该话剧后写下的剧评。
我成功活着回来了。《汉密尔顿》这部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座无虚席,连打光的地方都快被人抢了,一只苍蝇的多余位置都不存在。
“戏剧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只是给你打开一扇门,由你自己来走完这段旅程 (What’s really exciting about theatre, is we only START a journey for you, and then YOU finish the journey) ” ——Andy Blankenbuehler
将原版刷了无数遍之后,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看到一个带着纯正英腔的美国开国元勋出现在台上的时候,我依然能热泪盈眶。
《汉密尔顿》这部矗立在神坛之上的音乐剧注定是在我阅剧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一部现象级音乐剧、一部横扫托尼奖音乐剧最高奖项的音乐剧、一部奥巴马夫妇亲自致辞的音乐剧……它生来就带着不容忽视的光环。 奥巴马表示,该剧中所描述的那个年轻、迷茫和饥渴的汉密尔顿正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化身,这是一部献给所有人的音乐剧。
它成功将几个极少交融的元素融合起来:“十八世纪的历史”、“深肤色演员“、“音乐剧”和“嘻哈”。说唱和嘻哈已经有40年历史了,但直到《汉密尔顿》上演,很多人才开始正视它们。通过不到3个小时的Hip-Pop,这部剧的编剧/词曲兼主演-- 林-曼威尔·米兰达不仅表达了对伟人形象的钦佩和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还由衷地表达出了对女性形象和人权的尊重,对爱的感激与珍视及其对人性脆弱的挣扎和痛惜之情。而整部剧中我最喜欢的一点是米兰达对Hamilton内心的解读——Yorktown战役那首歌里他说:“我设想过太多次自己死去的样子,死亡对我而言如同一种回忆。”
这一段真实存在的传奇,一个孤儿、移民、妓女的儿子,从风暴中起家,跨越大洋,成为美国司法的创立者,成为美国金融的缔造者。我相信只要有过理想和信念的人,看这部剧都会多多少少有点感触。
《汉密尔顿》几乎支撑了我迄今为止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甚至为它自学了字幕制作并重新翻译了字幕。直到如今,回想起为它熬过的大夜,为它背下的每一句歌词,当《It’s quiet uptown》和《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的歌声响起时,它依然是我最有效的眼睛干涩缓解神剂。
*所用图片里的中文字幕均由投稿者本人翻译并制作*
好的地方留到后面来夸,首先来评价一下伦敦西区版本和原版百老汇卡司的异同。
主角Alexendar Hamilton,这次创新性地采用了新人。整体唱功毫无问题,但主要有两方面问题:第一,演员本人毕竟还是过于年轻,在扮演中年时期的汉密尔顿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阅历不足;第二嘛……他太高了。 至少一米九以上的个子让他在剧组中颇有些鹤立鸡群。偶尔出戏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说用英腔唱美剧(尤其剧组还喜欢压重音)有一种诡异的在听陕北方言说英文的感觉,不过适应之后没有问题。剧组不如原卡那么放得开,应该是英国人内敛的优良传统,但是在英剧的谨慎之余又皮得很到位。尤其是国王,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在知道自己不可能继承小乔那种gaygay的气场之后就放飞了自己,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前男友的怨念,真·大猪蹄子。
华盛顿在出场时候那个气势配上宽檐帽,就是黑胡子船长本人。而杰斐逊是全剧最大亮点,非常皮,动不动老撩头发,rap对决那里尤其浮夸,哼了一声就丢麦,麦迪逊拿麦的时候仿佛被麦口烫到,实在是rap battle的一大亮点,我当场爆笑。
Eliza,由华裔演员来演绎,所以给我的违和感有点强,还总喜欢拖音,但是嗓音很不错。
西区版本的亚伦伯尔可能是全剧最大败笔。我可以用十页的篇幅来阐述他是怎么毁了最后对决在我心目中的观感。一样的反派角色,在原版骄傲自负版“亚伦伯尔”的衬托下,他表现得仿佛一个蹩脚小人。不过仔细想想真是不能强求,毕竟原版这个角色演员甚至拿到了托尼最佳男配。
对于整体来讲,表现算是可圈可点,但对于部分观众而言,一些场景衔接可能有些僵硬。
人是要有内蕴的精神的,我一直这么以为。无论是周游世界也好,拿学位也好,赚钱养家也好,我只需要问一个最俗气的问题:“有意义吗?” 大多数人即使上到高峰依然碌碌,到死都不了解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那么我肤浅地认为,他们其实是没有活过的。
所有的白手起家和春风得意,人生角落里的风流韵事和炮火狼烟,尘埃落定后的青灯怨语与丰碑历史,总结起来不过也就两句话。
I’ll never be satisfied.
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可以为此哭上一百次,一百次不够就一千次。我一直相信,剧中的人物之所以看起来高贵,只是因为他们被完全描述了。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其实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都可以放上舞台,只是他们被展示了,所以显得高贵。
“《汉密尔顿》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剧中的汉密尔顿是一位锋芒毕露的革命者、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坚守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头脑发热的年轻人、一位意志薄弱的男人、一位满怀歉疚的父亲。他的多面性拉近了观众与这位两百多年前的领袖的距离,观众对这位“国父”的景仰、遗憾和同情,最后都化为对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理解。” -- 豆瓣
我一直觉得我爱人,不爱人性,但有些事的存在会让你对人性又爱又恨。因为你终究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走上殊途之后,一部分人总能抵抗人性中的种种恶念,最终回过头——
比如选择原谅,比如,在决斗中选择把自己的枪朝向天空。
也许我们不可能消除罪恶与盲目,但是我们可以证明人性当中总存在未泯的光亮。
为什么在我心目中这部剧可以《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等那么多剧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就是因为《汉密尔顿》把这种对比做到了极致。当人性中的最闪亮的那一部分被赋予了历史的色彩之后,就极其令人难以忘怀。你知道这不是人为创造的,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人性在历史中能做出这样的创举,几乎可以回答所有对于存在意义的疑问——这是虚无主义的末路。
盛名如浮云,遗产如浮云,人世如浮云,只有以身入史者得永生。
感慨极盛,有太多事情无法言表,真实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汉密尔顿》是一部2015年8月才登上百老汇的“新”剧,它毫无疑问是大胆的、创新且特立独行的。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对该剧深厚的个人情感。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音乐剧,《纽约时报》曾评论道:“(这部戏值得)你抵押房子或者出租孩子来换一张票去看”,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现场体验一次。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由投稿人提供的《汉密尔顿》原版视频(有中文字幕),提取码: lntM 。
文字/魏佳琳
编辑/陆玉洁 龙某 王紫印
图片部分为投稿人本人拍摄或制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