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讲坛美国雪城大学副校长刘占江教授做客我校水产讲坛

核心提示:12月6日上午,应我校水产学院王卫民教授及高泽霞教授邀请,美国雪城大学副校长刘占江教授做客我校水产论坛,为水产学院在场师生近百人带来了题为“Catfish genomics: From genome sequencing to biological and aquacultur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水产学院通讯员 邱裕明 供图 葛海伦)12月6日上午,我校18039期水产论坛暨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在水产楼109会议室举行,来自美国雪城大学副校长刘占江教授为水产学院在场师生近百人带来了题为“Catfish genomics: From genome sequencing to biological and aquacultur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水产学院院长张永安教授主持。

 

短短一个小时里,刘占江教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科研世界。他将自己的实验室定位在介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专注斑点叉尾鮰和蓝叉尾鮰的研究。从基因测序说起,在解释了08年至今的技术进展之余,又以评估基因测序准确性的四点标准:continuity,connectivity,completeness和correctness,引出他的研究团队以基因测序为基础所做的各项研究。鲶鱼最大的特点一是无鳞,二是有须,刘占江教授通过鳞片再生和双重减法,发现SCPP1和SCPP5基因是控制无鳞性状的关键基因,又用类似的方法将控制鲶鱼有须性状的关键基因定位到ccl33。在抗低氧方面,他认为myoglobin和AG protein-coupled olfactory receptor在鱼体氧气代谢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提出鱼类抗低氧的能力并非来自进化,而是大自然的快速筛选。

 但基因测序不是目的,仅仅只是开始。刘占江教授表示,做水产尤其要重视性状的选育,抗病抗逆性状是值得选育的关键性状。在确定了鲶鱼抗低氧能力的关键基因后,刘占江教授的团队以GWAS分析开始,对鲶鱼耐低氧的QTLs,以及耐热应激和与生长性状相关的一系列QTLs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工作放在了对鲶鱼性染色体的研究上,他根据前期实验提出了多种猜想,希望在未来能确认决定鲶鱼性别的关键基因。

 最后,刘占江教授以肉鸡在1957年到2001年不到50年间通过遗传改良而获得的成就为例,鼓励在座的水产师生,利用现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怀着远大的报复,为农业、为人类做出贡献。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刘占江教授展开深入热烈的探讨,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背景资料】

刘占江教授,现为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副校长,水产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和水产基因组学科的领衔科学家,美国国家水产动物基因组计划总协调人、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海洋与人类健康科学顾问等职务。曾为奥本大学副教务长和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奥本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阿拉巴马农业实验站副主任,渔业、水产养殖和水产科学学院杰出校友。刘占江教授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特别是鱼类分子遗传和基因组学研究,并在鲶鱼和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因而在国际水产养殖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刘教授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获得了80多项总额超过4800万美元的资助,并出版了4本书和发表了350多篇论文。他于2007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并在2017年被选为世界水产养殖协会会员,他目前是美国农业部指导委员会成员,负责制定2018-2027年的动物基因组学和遗传学蓝图。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他在发展大学的科学研究、提高奖学金、促进跨学科合作、支持基础研究设施建设、支持研究生项目、增强教师竞争力和发展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刘教授为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二审重要海外评委,为Marine Biotechnology杂志编辑、BMC Genomics杂志副编辑、BMC Genetics杂志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