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文脉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到访我院并作主题讲座

2018年12月17日上午,由清华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讲座在文南楼407举行,主题为“What works may hurt: side effects in education”。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主讲,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曼丽教授主持,教育研究院叶赋桂教授、阎琨副教授列席聆听,清华教育研究院与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同学们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赵勇教授从教育研究中的实证倾向谈起。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教育也应该走上现代化之路,于是证据为本的教育学兴起。“No child left behind”这一政策,首次将实证数据纳入教育计划。越来越多教育者认为,好的教育应该能做随机的控制实验。赵勇教授认为,应当重提教育的价值命题,因为教育领域中的许多命题不是纯粹科学命题,而是哲学命题,是价值命题。教育领域中的许多命题不是科学命题,而是哲学命题,是价值命题。效用,effect,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但一旦我们将其用于某种诉求,那么它就不再具备中性的特征。与医药相类似,教育也有作用与副作用;对于一味药而言,最需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是它可能的害处。我们总是假定,一切教育都是好的,实际上,教育的副作用同样值得考量。

赵勇教授作主题讲座

接下来,赵勇教授从个体意义与群体意义两方面,谈了教育的副作用。他指出,近些年,针对Timss考试所做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成绩与学生的信心、成就感呈负相关;针对PISA考试所做的研究,发现考试成绩与创新创业各方面能力呈负相关;同样,群体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试体系,往往是对异见的扼杀。这些研究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有多重目标,甚至,教学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也常常不一致。 “无用的成功,有用的失败”,这看似悖论,却是常见的现象。任何一种学习,只有当它与生存、生活相关时,才能持久。教育不要妄想培养兴趣与创造力,首先要保证,不能把它们扼杀。

最后一部分,赵勇教授指出,教育研究太过关注群体,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一定会忽略某些人,尽管它可能会对另一些人有益。没有哪一个模式、哪一种素养可以解释所有人的成功。正是差异性导致了真正的合作,如果每个人都相似,合作就不会成为可能。

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提问环节,赵勇教授谈到了五点:一,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副作用,研究者应该主动去探讨各种教学方式的副作用,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推进;二,教育是取舍,没有完美的教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得取舍依赖于教育者自身;三,当我们强调教育中的选择时,不具备选择能力的人就成了受害者,比如中国农村的学生;四,“percent”制度,强调学生之间的相对成绩而非他的绝对成绩,在这样的社会中,各方面的比较总会生产出失败者;五,教育是一个领域,而不是一门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需要介入教育这个领域,以形成更多元的讨论。

*赵勇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所讲的内容,在他的新书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What works may hurt: side effects in education》

来源:清华大学教研院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