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方汉明教授传复旦精神讲中国故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传播前沿经济理论分享最新学院资讯

关注师生成长发展实时在线互动交流

▲图为方汉明教授在经济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演讲

 

方汉明

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教授

方汉明教授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1995年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任沃顿商学院医疗管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和劳动力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界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研究兴趣广泛,尤其在医疗保险市场和歧视经济学上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他在医疗保险市场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际卫生经济学会每年一度颁发的最佳健康经济学论文肯尼斯•阿罗大奖。 

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生活逐渐富裕,国家更加强盛,我们诚挚邀请到了复旦大学著名校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教授、复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名誉主任方汉明教授荣归母校参与座谈,为复旦年轻一代的学子讲述中国故事,弘扬复旦精神。

 

国内学术研究环境国际化

曾经作为一名复旦学子,复旦在方汉明教授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方教授说道:

“复旦是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地方,在这里,我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我的新的思想、成熟的思维、认识的朋友都是在复旦接触的,对我的一辈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经三十几载春秋,复旦校园已是一番新面貌,但复旦留给方教授的印象始终清晰而深刻。

可以说,方汉明教授的学术生涯是在复旦启航的,重新回到复旦校园,在复旦的求学回忆汩汩而出。今时不同往昔,此次回校参加座谈会,方汉明教授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国内学术研究环境更加国际化了。他说,和自己30年前读大学有天壤之别,当时英语教材还比较陈旧,能够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也很少。而现在不同了,每年6-7月份在上海和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非常多,甚至超过国外,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最前沿经济学知识的机会;其次,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论文资料;最后,师资力量雄厚,经济学院既有国内教授也有海归教授,且国内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

另外一个直观感受便是对于中国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多。以前中国经济的研究属于非主流,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太重要的经济体,不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但现在越来越多国外学者愿意来到中国,想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感受中国奇迹,也希望与中国学者交流探索中国经济发展。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以前属于非主流的,绝大多数学者觉得中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体,不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现在研究“中国奇迹如何发生,如何理解”,已经可以说和“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29-33年的大萧条的原因”等问题同样重要。为什么在各方机制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奇迹发生了。这也成为吸引很多国外学者来中国的原因之一,他们想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感受中国奇迹,希望在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中发现新的奇迹,新的灵感。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过去20年中40%-60%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来自于中国。”

但是方汉明教授也指出,尽管国内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但是我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短期内并不会有飞速发展,一是国际期刊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本身就较少,二则是中国经济特色太强,没有太多普遍的规律,各类经济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学者的投稿增速还是快的,质量也很高。

“中国出去学习的经济学博士数量也飞速增长。也许未来经济学界会出现一些新的期刊来应对这些高质量的中国论文。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越多的人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就更有可能得益。”

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不可复制

“中国出去学习的经济学博士数量也飞速增长。也许未来经济学界会出现一些新的期刊来应对这些高质量的中国论文。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越多的人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就更有可能得益。”

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不可复制

 

方汉明教授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是一个制度创新的历史,从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价格双轨制、股份制改革,从199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到引入股票市场、各类证券市场、加入WTO、引入外资、利用经济特区对各种机制进行实验。每一项都是制度创新,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主要原因便来自于几代领导人的勇于创新。制度创新极大地焕发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今后国家需要更大的勇气来做出更深层次的改革。

中国创造了的“经济奇迹”令世界瞩目,但是方汉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之路是不可复制的。世界经济即将步入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口优势下降,中国赶在人工智能发展前抓住了人口优势,而印度虽然有人口优势,但是未来劳动力成本更低。

“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这会导致人口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中国抓住了在人工智能发展前的人口优势,而印度虽然有人口优势,但要走中国老路的话,在机器人时代,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就很低。美国劳动力回流不仅仅是因为特朗普的政策,很多工厂虽然搬回美国,但基本都是机械化,真正的就业并没有很大的增加。鼎盛时期,35%的美国人在从事农业,现在不到2%,但农业产量比当时还要高不止一倍。是技术革命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回流。”

传承复旦精神,续写中国故事

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要做研究,但真正愿意静心读书的学生建议可以考虑学术方向。方汉明教授说:

“学术是一条比较孤独的道路,只有自己真正喜欢,才能坚持下去。现在选择的非常多元化,关键是要选一条自己能够非常享受的路。如果出于功利的角度选择学术,那会很痛苦,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职业选择方面就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很短,学位读完后,基本上就两个24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一天都很充实。”

“我认为学硕与专硕的分流是有好处的。美国真正做研究的人很少,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学院式研究,在乎期刊发表;一种是政策式研究,在乎政策影响力。这两类人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分工明确。学生的话,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做研究,如果目标是为了就业,研究本身对职业选择也没有太大意义。国内似乎每个人都要做研究,有些一刀切之嫌。如果想做研究的学生,就应该尽早找一些老师去参加科研。国内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以前进步很大。”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家需要更大的勇气继续深化改革,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接过接力棒,继承改革开放精神,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美关系的变化也要从长远来看,短期的冲突要和长期分开考虑。如果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拥抱市场化、国际化,那中美的冲突是可以在协商中解决的。大国间难免有所冲突,但现在和冷战时期明显不同。中国得益于国际化与宽松的国际环境,不管接下来中美之间有什么冲突,求同存异,抓住利益共同点,这会成为指导中美关系的关键点。对年轻学生来说,中美关系会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带来短暂影响,如果我们继续改革的话,中国经济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远来说更有可能不是反国际化而是重新分配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身为复旦学子,我们更要秉承“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志存高远,情系国家。方汉明教授对复旦始终心怀感激,复旦给予方教授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广阔的平台,更是复旦精神的浸入熏陶令他终身受益。

“在这里,我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思维的成熟,新的思想、朋友都是在复旦接触的,对我一辈子产生很大影响。

印象最深刻的是复旦人和别人不一样,这是慢慢从一次次讲座、一次次讨论中浸染的。复旦人有一种高的立足点,不要只看近的利益,要看得更远一些,要有为国家献身的情怀,这的确是复旦给我的烙印。当我离开复旦时,真的感觉复旦改变了我。”

面对当前复旦的莘莘学子,方汉明教授深情寄语:

 

“希望新一代复旦的学生能继续传承复旦精神,不仅要do well,还要do good,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在学术界可以多带些学生,在业界可以多做慈善,提高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do good作为自己行为的重要标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copyright@dreamgo.com.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info@dreamgo.com.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Dreamgo网站,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copyright@dreamgo.com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info@dream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