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音乐学院首位华人教授陈宏宽
1958年4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的陈宏宽从小在德国求学,是美籍华裔。14岁的时候,由于出色的成绩,被推荐去德国留学深造,在留学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优异就懈怠,相反更加地勤学苦练,在80年代的时候,他就已经赢得了世界九大钢琴国际赛事中的七项奖牌。要做到这一步是十分困难的。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主任。26岁时在波士顿大学任教,九年后加入新英格兰学院,移居加拿大后还在皇家山音乐学院获得过驻校最杰出艺术家的荣誉。现阶段是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授,他还是获得最多奖项的钢琴家之一。
由于其出色的钢琴造诣,BMG公司出版了他演奏的肖邦前奏曲集,也在一些十分著名的音乐厅中举办了个人独奏会。还和休斯顿交响乐团,比利时皇家爱乐,以色列爱乐乐团等有过精彩的合作。他对诠释贝多芬的作品有极其强烈的天赋,在他31岁的时候更是成功演奏了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大获好评。被称为美国钢琴第一夫人的Ruth Laredo对他十分欣赏,还写了一篇十分热情的评论文章,虽然纽约时报错过了对他演唱会的报道,但是他仍然被听众们喜爱至极。
但是如此耀眼的他并不是一直深受老天爷的眷顾的。在1992年弹奏钢琴时,他的手不慎受伤,在去医院诊断之后,医生告诉他这是局部肌张力不全症。这一症的典型症状就是患者的手部会蜷缩在一起,有的十分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演奏者整个演奏生涯的终结。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狠狠的玩笑。但是这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想,贝多芬也曾双耳失聪过,但就算是耳朵听不到声音,他也创造出了流传世界的名章。作曲家的意义在于创造那些让世人流传的作品,双耳失聪并不能剥夺创作的权利。那么我也一样,就算手伤严重无法演奏,但并不影响我继续延续我的钢琴生涯。
长达七年的时间里,陈宏宽无法演奏钢琴,但他一直顽强努力的苦练气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8年,陈宏宽复出了。首场演奏便十分的出彩,甚至还被波士顿著名乐评人Richard Dyer 高度赞赏。如果说人性是感觉得话,那么神性则是灵魂的开启,在经历过了这么巨大的磨练之后,陈宏宽对自己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的他,总是为了弹钢琴而弹钢琴,总是把钢琴放在人生的重心。但是,这是他自己的人生啊,而不是钢琴的琴生。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如何活,如果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种种荣誉,为了名利双收才去弹钢琴,才去重新演奏的话,那么将是毫无意义。要学会放下,学会放下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不去争一些毫无意义的头衔,体会音乐的纯粹就够了。
西方音乐的基础是奉献,而不是指挥。只有做到无欲无求忘我的境界,才会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但是国内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以我为主的,不想着去奉献,也就达不到更高一层的信念。不懂得去奉献,也就进入不了只属于音乐的纯粹世界。也就无法感受到对音乐的热爱,体会到音乐的真情实感。人生并不漫长,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陈宏宽想更加深入的,准确的研究音乐,要让音乐的每一处地方都有他独特的意义。
在2008年,台北爱乐 20 周年上陈宏宽演奏了贝多芬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他十分的珍惜这样的演奏机会,也十分感慨这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现在,陈宏宽演奏,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和自己对话,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好还是坏。毕竟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对音乐做一些总结,是对音乐的更加深刻的理解,透过音乐看本质,才能更加豁然开朗。在2014年2月底,茱莉亚音乐学院官方宣布陈宏宽成为学校2014-2015年度全职钢琴教授,陈宏宽大师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华人教授。